• 笔书网>统计大明 > 正文 第四百八十章新三策
        朱慈烺看到这个消息,也是微微一笑:“跳梁小丑!不值一哂!”

        李若琏面色古怪,不值得讥笑,你还笑!当然他只是在心里面说说而已。

        朱慈烺靠在圈椅上,手指有规律的敲着桌子,敲着敲着突然停下,李若琏连忙躬身准备,一般这个时候太子都是要说话了。

        果然朱慈烺开口问道:“赛伯温那边调查的怎么样了?”

        李若琏躬身:“赛伯温自从到胶州之后,一直在胶州建筑工地上指挥,虽然做事有时仗着太子的势力,但是确没有逾越规矩。

        统计司查账也没有发现贪污等问题,这次之所以能聚集整个山东的商人之力,完全是因为山东商人想借他和太子殿下熟悉,想套近乎。”

        朱慈烺嗯了一声:“胶州港建的如何了?”

        李若琏摇摇头:“这个臣就不知道了,不过那边已经能停战船了,上个月运往倭国的物资曾经在那补给过一次。”

        朱慈烺当初放赛伯温去胶州,一个是历练历练他,令一个也是觉得他权力心太重,看三国演义看傻了,一心想要做诸葛亮。

        当诸葛亮可是什么好事?刘备在的时候还能压制,刘备走后,诸葛亮权倾朝野,为刘禅亚父,蜀汉事物其一言而定。

        他赛伯温当了诸葛亮,那他朱慈烺是什么?是刘备还是刘禅?

        这一年多,对方做事也算兢兢业业,也没有冒头搞事,看来是想明白了一些道理。

        但是这次突然冒头,朱慈烺并不觉得只是那些商人想借他的力。

        朱慈烺觉得,商人想借他的力,他又何尝不是在借商人的力,朱慈烺在江南正是用人的时候,他这个时候冒头肯定是想重回朱慈烺身边。

        加上最近皇上有允许朱慈烺开府,估计对方的心思就更加急迫了。

        朱慈烺将来肯定是要当皇帝的,那么这吃开府无疑就是对将来朱慈烺称帝之后的朝臣格局的一次预演。

        只要这次占有一席之地,做事没有纰漏,将来肯定会被重用,平步青云。

        李若琏看着朱慈烺若有所思的样子,想了想说道:“殿下,赛伯温有一封信要交给殿下……”

        朱慈烺没有意外:“哦,拿来吧。”

        李若琏双手递上,朱慈烺看了看他:“你这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怎么这信跟你有关?”

        李若琏苦着脸点点头:“殿下恕罪,下面的人办事不利,调查被赛伯温发现了,所以才有了这封信。”

        朱慈烺呵呵一笑:“倒是个聪明人……”

        展开信纸,赛伯温先是介绍了自己在胶州做的事情,然后是这样做的目的,之后是山东之人的反应。

        接着就是表达了对太子的思念,并且反思自己,觉得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接着就是自我检讨,说明自己不在想当诸葛亮,而是当张良陈平刘伯温这样的贤臣。

        朱慈烺皱眉沉思了起来,如果你的心思都被别人猜到了,那么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害怕!

        最后则是赛伯温对于最近朱慈烺在江南的举动的看法。

        赛伯温觉得,现在来看,江南表面上一片风平浪静,士林商人对太子殿下俯首帖耳。

        但是实际上已经是犹如火药桶一般,江南人是敢怒不敢言,殿下杀人容易,但是诛心确难。

        要想江南归心,赛伯温提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就是培养亲太子的商户,旧的商户利益受损,自然难以笼络,那么太子不妨扶持新的商户,到时候新旧对立,江南就难以拧成一股绳。

        第二就是给予百姓好处,士林商户毕竟是江南之少数,江南最多的还是织工织户和种田的百姓。

        而江南虽然繁荣,但是地主织坊主的盘剥更甚于北方,百姓虽然生活在鱼米之乡,但是不少人确吃不起米。

        第三个就是杀人诛心,士林所依仗的不过是科举而已,而太子在江南,可以通过清查科举舞弊、成立新的诗社文学社、招募幕僚官员、扶持一部分偏向太子的社团等方式。

        这样就可以迅速拉拢一批文士,让江南士林内乱,这样三管齐下,保证不出一年江南就能大定!

        朱慈烺看完之后,确实觉得这个赛伯温是个人才,第一条朱慈烺已经在做了,而且比起赛伯温说的做的还要好。

        现在通过扶持培养和外贸许可证的分化,江南各地商会已经分裂。

        但是第二条和第三条朱慈烺还真的没有专门做过,种田就不用说了,朱慈烺的皇明粮号一直在高价收粮,所以朱慈烺一直没有关注过。

        这时候赛伯温提起朱慈烺才想起,江南除了种粮食的粮户之外,还有种棉花的棉户,种桑养蚕的蚕农,种麻的等等。

        这些种棉花种桑树养蚕的可不是都自己用了,一般情况下这些人要么卖生棉,要么就是纺成线卖,只有很少一部分自己织布卖。

        蚕丝也是一样,要么卖蚕茧,要么卖生丝,并不是所有养蚕户都是织丝户。

        这些生意里面这种低买高卖的现象依旧普遍,不过这事还真的要好好谋划一下。

        朱慈烺记得胡雪岩好像就是因为中外生丝大战中溃败,最后破产。

        那个时候他曾经投入近两千万两银子,大明的生丝生产就算没有这么多,但是绝对相差不多。

        更何况如果生丝和棉花一起插手,需要的钱更多。

        而且这些东西收来储存是个大问题,最后是转卖还是自用又是个问题。

        想要抬高生丝和棉花的价格,只能像粮食一样,官府定一个最低收购价,你不收我收!

        到时候,这些商人只能跟进提价,但是朱慈烺要是收的多了,怎么用又是个麻烦。

        这两样又不是粮食,可以分销各地。

        而且仅仅提高生丝和棉花的价格,要是布匹不跟着涨价那么吃亏的还是那些外购原料织布的散户。

        要是布匹跟着提价,那么岂不是全大明的百姓都要掏腰包。

        所以这个事情跟粮食不一样,想要解决应该从去中间环节着手,而不是朱慈烺自己动手一把抓。

        
    热门搜索:迅雷美女性感乳罩性感玉女包玉婷保险库青楼艳妓
    櫻花の島蜂巢影视BENK蜂巢影院
    网站地图